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1)--(12)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1):
反對ECFA者不限於左派、獨派或本土派人士;有許多自由貿易的 支持者及執行者會反對ECFA。這些自由貿易支持者反對ECFA的原因是認為談判ECFA團隊道德及能力有大問題,由談判資訊不透明及非簽不可的態度就可 以知道,且只簽ECFA會提高台灣貿易對象單一化的風險,而且擔心ECFA會被他們惡搞成台灣對中國讓利。許多反對者認為若有良好的ECFA條款則不會反對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2): 政治風險高

1>經濟離不開政治是基本常識,ECFA可以跳過政治問題的宣傳是謊言;ECFA的政治風險極高,是台灣付不起的,走向一中是最明顯的風險。國際媒體在報導中國黨親中政策時,經常指出其在政治經濟上,都有高昂而且不可逆的代價及風險。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連動債來形容ECFA
2>跟一個經濟非常不自由的國家談判自由貿易,被整的機率很高;而且很有可能讓台灣成為一個只能依賴人脈關係做生意的特權市場,也可能讓政治獻金更集中於泛藍勢力,例如蔡英文曾經表示ECFA的獲益者很可能只有「兩岸太子黨」。
3>蔡英文表示,ECFA對日韓也造成風險,日韓不太願意跟中國簽FTA。因為ECFA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跟日韓與中國簽訂FTA將對日韓造成的衝 擊,相當類似;但是「ECFA會逼日韓為了保持出口中國的競爭力,跟中國簽FTA」。這樣又會把東亞推向以中國為中心的情勢,這會讓中國以外的東亞國家心 驚膽跳。林濁水則說:「台灣可能會因為簽訂ECFA而得罪中國以外的整個東亞」。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3):

脫離WTO的多邊談判保護機制

1>應該利用多邊談判體系來保護台灣權益,ECFA的雙邊談判機制風險高很多。

2>民進黨執政時代,台灣不開放WTO規定該開放的許多中國產品,但中共不想製造兩岸對等形勢、不願依循WTO機制與台灣談判,台灣反而在此獲得超額報酬;但ECFA提供中共可接受的談判管道(兩岸經濟合作會議)。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4):

增加失業人口及貧富差距

1>各種自由貿易協議經常伴隨必須開放進口、增加被傾銷機會,造成一些產業消失、失業率上升、薪資下降的後果;簽訂ECFA後台灣受害產業不限傳統產業(製鞋業、傢具業、寢具業、陶瓷業、農林魚牧業),服務業、資訊業都是高危險群,而且簽署ECFA會比不簽製造更多失業人口。

2>同樣的開放政策,對中國就是會給台灣造成比較大的衝擊,因為台灣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及距離相近:台灣喜好的許多農產加工品,中國也有生產、也可以以低廉運費運來,中國大陸也有許多台商可以輕易設計出產品回銷台灣,也沒有語言障礙保護台灣的受僱者。換句話說,自由貿易的負面影響—「價格要素均等化」是最適用於兩岸關係的。

3>ECFA的衝擊是強烈且即時的,但勞工及產業轉型要花很長的時間,而且輔導成本由受益產業支付會比較符合公益。

4>對於受害者的補貼及輔導,馬英九隻是口頭上撥說九百五十億,未有進一步解釋錢的來源、幫助哪類人、如何幫助,而且明顯低估受害者的人數及需要的補貼。

5>ECFA會讓台灣發生一次規模極大的財富重分配(擴大貧富差距)。

6>蘇貞昌在參選台北市長時表示,ECFA對台北市也有害,許多人以為ECFA只會傷害中南部,但實際上台北只是較晚受害,未來的大規模開放會讓服務業受到強烈衝擊,而台北市服務業人口達八成。

    台灣的房價本來就高到重創台灣經濟、讓許多台灣年輕人沒有未來及提高物價指數,兩岸和解氣氛更是助長台灣房價高漲的推手,ECFA很容易在未來對中開放金融業,中資來台不炒地皮的可能性低,就算實際上中資沒有來台炒作,光是預期氣氛就足以把地皮炒得更高。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5):


最好的ECFA條文也只給台灣極低獲利

1>簽訂ECFA後所增加的稅率優惠比馬政府宣稱的少非常多,國民黨宣稱ECFA能給中華民國的優惠有許多台灣早就享受到了:例如WTO已規定資訊電子產品零關稅,其他出口產品也有許多因為各國早已實施出口退稅而享有零關稅(各國出口產品所使用的原物料及零組件,若為外國進口者,可以退回關稅),而且由於中國的間接關係下台灣無法透過ECFA來獲得其他的國際合作或關稅減免。

2>台灣石化業面對的危機跟ECFA無關(石化業的問題是中國大陸將大幅擴充石化業產能、產能即將過剩),而且ECFA對台灣帶來的獲利極小、甚至為負,不應該以不簽就完蛋的恐懼心態上談判桌,否則只會談出對台灣不利的條約,然後只會重蹈大三通談判的覆轍——陳江會簽出的大三通條約讓台灣航運業者都認為不如不簽。

3>依照財政部統計,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的平均實質關稅是1.9%。關稅減免幫助很小。(平均實質關稅=扣除出口退稅的總關稅/出口總額)

4>對於東協加一的影響,反對人士認為誇大,因為東協內部有很多歧見及利益衝突需要擺平,尤其是「原產地證明」造成行政成本,抵銷關稅減免的效果;況且在經濟上、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競爭性比東南亞國家與台灣的高,影響力不可能那麼大;真正該害怕的是東協加三(因為台日韓的競爭比較強烈),但簽訂ECFA反而會加速東協加三的進展。誇大東協加一的威脅是談判及分析的大忌、這種心態才會製造真正可怕的威脅(東協加三)。

5>中國有太多非關稅貿易壁壘,例如不可能保障智慧財產權、經常推出怪異的產品規範,ECFA最好也只能做到關稅減免,對台灣競爭力的幫助極小。(全文在商業周刊1170期:ECFA 六問馬總統)
    民進黨認為,在可以由關稅減免獲利的產業很少的情況下,針對這些個別產業與中國談判是比較正確的談判策略;採取ECFA的策略很容易造成為了這些少數產業犧牲多數產業的後果,甚至可能造成「犧牲多數產業,但少數產業還是無法列入早收清單」的結果。林向愷指出,ECFA的可能獲利比一次颱風的損失還小,所以就算要談ECFA,一定要擺出條件不好就不簽的態度——不能只是在辯論會喊喊而已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6):

在十年內須開放九成免關稅

1>ECFA對於農產品及勞工等敏感性產品不開放的保證只能在前十年執行;依照WTO規範,這十年內必須漸次撤銷九成產品的關稅及貿易障礙,此時只能擋住一小部分的敏感性產品。

2>台灣商業周刊的報導表示如果簽約後十年內沒有調整好台灣的體質,一定會完蛋;蔡英文則表示,十年內調整到能適應跟中國大陸自由貿易,難度遠高於過去花了十五年左右適應加入WTO的衝擊。

3>專長在國際貿易法的許忠信博士表示,沒有辦法違反WTO的規範;若在十年後終止ECFA或不執行開放義務,所有會員國有權會向簽約雙方求償。簽訂ECFA很可能讓台灣在十年後必須退出WTO

4>依照台灣的經貿地位,ECFA是很難規避或延長十年大限的;而實際上,大規模開放的惡果在簽訂兩年後就會出來,屆時台灣的中下游產業會很慘。

5>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卓慧菀指出,各國簽訂FTA都沒有規避十年大限,馬英九舉出的FTA其實還是符合十年開放九成的規定。

6>敏感性產品絕對不只是農業而已,許多產業若提升開放程度,會給台灣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在語言文字屏障非常小的情況下,台灣永遠不應對中國開放敏感性產業絕對非常多。例如馬政府擋了一次開放醫療業、會計業產業,但簽了ECFA後最多能擋十年;光是兩個產業的大幅開放就會讓醫師會計師淪落為新貧階級,更打擊台灣醫療品質及增加假帳的嚴重性及傷害性;而金融產業也是台灣永遠不能對中國開放的產業,因為華人愛炒房價,多開放同為華資的中國金融業會讓已經漲到重創台灣內需的台灣房價又會被炒得更高。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7):

ECFA可以幫助中國得到FTA、但無法幫助台灣

1>跟中國簽訂ECFA無法取代與其它國家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台灣與其它國家簽訂FTA被中國擋住,中國才是造成台灣經濟問題的主因,若台灣得不到所需的FTA卻簽訂ECFA,還不如連ECFA都不簽。

2>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衡投書台灣蘋果日報表示,台灣最懼怕、中國最期待,而且久無進展的東盟加三(日韓也加入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會因為台灣想簽訂ECFA而加速實現;原因在於韓國會害怕ECFA而與中國簽訂FTA,然後日本也會因為要與台韓競爭而跟中國簽訂FTA,使得ECFA給台灣的關稅減免無效化。因此ECFA反倒成為台灣自我毀滅、自我圍堵的協定(在台灣只有ECFA、沒有FTA的情況下,台日韓產品賣中國都有關稅減免;但日韓產品賣其他國家也有關稅減免、台灣卻沒有)。但由於簽訂ECFA可以加速中國達成完成東加三的戰略部署,台灣在簽訂ECFA時有絕佳的談判條件,而且只有在簽訂時有麼好的條件;如果不在ECFA簽訂時加入東協、獲得FTA,那未來就沒機會了,這種ECFA只會重創台灣。

3>只簽ECFA會增加產業外移中國的誘因,因為在中國設廠銷往各國及回銷台灣都沒有關稅壁壘,但在台灣設廠只有銷往中國沒有關稅壁壘,FTA才能減少台灣製產品外銷的障礙;若考慮到ECFA確實可以幫助中國獲得FTA,台灣只有ECFA沒有FTA會很有效的加速產業西進、並減少外資在台灣設廠的意願。

4>簽訂ECFA必須滿足許多基本條件,立即跟台灣主要貿易夥伴簽訂FTA是其中之一;自由時報在專訪馬英九時詢問ECFA是否為FTA的保證,他無法保證。

5>2010年6月1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關於台灣與其它國家簽自貿協定的問題,「依照中國官方原則性發佈新聞,中方對於台灣同其它國家開展非官方的經貿往來不持異議,但是對於官方性質的協議,我們是反對的。」由於FTA必須具有官方協議性質,因此代表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中國仍阻礙台灣獲得所需FTA(自由貿易協定)的風險很高。

6>也有人認為,加入WTO已經讓農業付出相當代價,ECFAFTA都會開放更多農產品,都不是台灣能承受的;FTAECFA好的就只有不會犧牲主權。美國官方也告訴台灣人,若台灣想與美國簽訂FTA,必須要有大幅開放市場的準備,開放的市場包括稻米與牛肉等台灣人不想對美國開放的市場;台灣必須思考這些問題以後再決定要不要簽FTA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8):

台灣出口過度依賴中國

歐盟WTO代表團官員提醒台灣應注意「過度依賴」的風險,金融危機顯露台灣經貿的弱點之一就是過度依賴出口,尤其是依賴單一市場,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比重已達41%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9):

對中國共兩黨不信任
1>馬政府採用引導式問答製造出「ECFA民調高支持率」的假象,實際上馬政府的民調比較接近「民意調整」。過去經常低估泛綠民意的統派媒體,民調結果也比馬政府民調更不支持ECFA,而雅虎台灣網路民調粗估網路族群對ECFA反對率達到七成。
   
2>馬政府以自由競爭的態度來要求弱勢者、ECFA受害產業;但卻使用類似保護主義的說帖替強勢者、ECFA受益產業宣傳。馬政府會加強「檸檬社會主義」對台灣的傷害。
   
3>中國共兩黨紀錄不佳
       
3a>Google等跨國企業在中國遇到的難題顯示,ECFA很可能被執行成台灣對中國大陸單方面開放,而非雙向開放。

3b>馬政府與中國合辦的幾次江陳會都談出對台灣不利、假開放真鎖國的條約。
3c>曾經以炸彈抗議台灣農業政策的楊儒門接受自由時報專訪,表示與中國簽訂ECFA時若內容不當,將會傷害台灣農業,而且國、共兩黨記錄不佳,曾經聯手對台灣農民開出「購買1200噸台灣柳丁」的空頭支票、惡整台灣農民,而受騙的中國大陸數百家超市和水果批發商亦上街抗議。
       

3d>自由時報以馬政府2009年與美國談判牛肉進口的例子,證明馬政府缺乏談判能力。

3e>對於ECFA不會多開放中國農產品的保證,並不被信任。「農產品安全標準」可以保障台灣人民健康及台灣農業,還有「專案進口數量」可以影響台灣農業;很可能因為ECFA受害產業的代表則指出,中國農產品不但已經傾銷台灣,而且連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標準都大幅放寬,執行方法也讓安全檢驗形同虛設;另外藍綠立委也砲轟馬政府大量開放專案進口中國農產品。

3f>馬政府本來說不反對ECFA公投,但實際行為卻否決ECFA公投提案;馬政府本來說要送國會實質審查,但實際行為卻是逕付二讀(失去實質審查效果);馬政府本來說ECFA談判不惜破局,可是在談出不利條約後仍然使用公帑登謊言廣告(明明民進黨的許多質疑已經成真,仍在反駁這些質疑)。雖然政客總是說謊,但若相信馬政府的謊言,傷害性比相信其他政客的謊言大很多。

3g>馬政府短視近利、無視代價的宣傳及心態

3h>馬英九及國民黨把「民進黨開放中國農產品」當成口頭禪,但實際上這是加入WTO的義務,而且開放的種類對台灣衝擊較小;簽訂ECFA會讓台灣在十年內有開放更多農產品的義務,此時將被迫開放敏感性農產品;馬英九及國民黨無視這兩點事實,蔡英文當面澄清及警告也聽而不聞,他們的人格因此遭到批評。

3i>對於產業開放的惡果,馬英九與國民黨以「現在沒有開放」為反擊,無視十年內要大幅開放、而且有很多產業無法在十年內適應衝擊的事實,態度很像要把未來大幅開放的惡果丟給繼任者處理;若質問有些產業沒有列入台灣早收清單,他則表示會有第二波早收清單,此時他們就想起十年開放進程。

3j>對於ECFA的利弊得失,馬政府缺乏分析控管能力,還不負責任把ECFA的宣傳為「百利而無一害」或「傷害可以輕易彌補」;代表反對一方的陳博志、前財政部長顏慶章和林向愷擁有WTO談判實務經驗及豐富的學養,對於開放政策要付出的代價及到底是誰意識型態作祟,只要一辯論就知道。

3k>許多條文(例如明列簽訂FTA的保證;明列充足的緩衝期;明列若東協加三尚未成功、ECFA暫不執行等條件;將許多產業明列為敏感產業)若不列入,保證對台灣弊大於利。這些攸關生死的條文不能只靠馬政府一方的口頭保證,應該由簽約雙方直接列為基礎條文;但泛藍反而批評這些要求、甚至反問你怎麼確認做不到,只會讓人相信泛藍有意犧牲台灣基本利益。自由時報社論認為,中國談判時的要求太超過,如果馬英九真的要信守承諾,那ECFA一定會破局;林濁水也提醒,如果國共兩黨只要相當遵守不傷害台灣庶民及讓利承諾,可能會造成ECFAWTO否決的結果。

3l>馬政府表現出的態度是談判大忌:包括非簽不可的態度,限期簽訂等。甚至擺出「台灣人是馬政府的主要敵人、中共是次要敵人」的態度,到最後對台灣弊大於利的可能性極高,與馬英九的宣示剛好相反;很難讓人不懷疑ECFA是為了傷害台灣、為終極統一的準備工作。

3m>馬英九宣稱的ECFA可以幫助FTA,失敗率高,因為在把台灣獲得所需的FTA放在ECFA條款是最佳機會,連最佳機會都放棄,簽訂ECFA之後能獲得台灣需要的FTA不可期待;就算能在這種模式下得到FTAECFAFTA中間會有很長的空窗期,很長空窗期會打擊台灣經濟,中國也很可能採用「沒跟中國簽FTA就不能跟台灣簽FTA」的手段讓台灣無法跟主要貿易夥伴簽訂FTA。其前例是:香港與紐西蘭在2001年簽的FTA2002年被中國擋下,到了2008年紐西蘭與中國簽訂FTA後,香港與紐西蘭才能簽FTA

3n>台灣商業周刊指出,馬政府對ECFA對台灣的衝擊輕描淡寫、談判過程不透明、缺乏配套措施,馬政府根本沒有準備。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10):


香港前車之鑑

1>香港工會幹部宋治德則指出香港簽訂CEPA的經驗是:香港簽CEPA僅對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有利,但代價是工廠繼續北進、就業環境惡化、工資持續下降,而且企業在中國大陸獲利會在香港製造泡沫經濟(如超高房價),讓香港人再次受害
   
2>CEPA是中國大陸對香港單方面開放服務業,而ECFA則無此條款,更何況香港很早就比台灣更能適應全面開放的經濟;在香港擁有這些良好條件的情況下,簽訂CEPA都造成很嚴重的衝擊,台灣簽訂ECFA對庶民的衝擊只會更劇烈。
   
3>民進黨反ECFA廣告以香港為例,指出「香港簽署CEPA至今,已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城市」,獲得許多香港人的認同。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11):
條約對台灣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1>負責談判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可以規避民意的監督,若台灣民意覺醒發現應該終止ECFA或撤換ECFA談判代表,台灣人可能會發現沒有管道(就算被宣判違憲、大法官也經常給予緩衝期,會喪失寶貴的自保時效)。ECFA也規避由WTO談判解決爭議的管道(這是台灣自保的方法)。
   
2>該有的條約都沒有列入:馬政府都在反駁「緩衝期只有十年」、「無法在緩衝期後阻擋大量敏感性產品」、「台灣仍無法獲得所需FTA」;但卻沒有把這些問題的解決條款列入ECFA條約。
   
3>湊數字給台灣看的早收清單:台灣的早收清單乍看之下不難看,但實際上列入早收對台灣有利的產品中,只有少數列入早收,如工具機、汽車、石化產業的多數關鍵產品並未列入台灣早收;有許多產品是列入早收也賣不了或不列早收也賣很好,如許多台灣農產品是空包彈、如台灣茶葉是關稅再怎麼高也供不應求;而且有些產品如零組件、高污染高耗能產品看似列入台灣的早收清單,但這其實是台灣對中國讓利。


ECFA(=CEPA)衍生問題列舉(12):

有該開放卻不開放的產業

ECFA簽訂後,面板產業仍要求西進,這是因為面板並沒有列入早收清單;換句話說,ECFA仍然無法把許多重點產業留在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